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中考语文卷中容易失分的环节,即便花费了较长时间,也掌握了所谓的“答题规范”,要拿全分实属不易。今天,中考教材与命题专家程羲老师教给大家一种高效阅读的方法:“三步”阅读法,掌握得当的你会发现,很多问题迎刃而解了。
“三步”阅读法:聚焦问题的解决
——以中考现代文(一)为例
教材与命题专家 程羲你有没有这样一些感觉:现代文得分长期徘徊在相对较低位,而找不到提高的途径?现代文阅读常常花费时间很多,造成写作时间紧张?答题的时候信心满满,老师讲解答案时懊悔得直拍大腿?本以为经过订正后已经会了,哪知道下次类似问题依然出现……凡此种种,多是阅读不得法所致。这里介绍一种高效阅读的方法:“三步”阅读法。
“三步”阅读法是一种分步骤、逐层分点解题的整体阅读方法,包括“三个步骤,六个要点”,即:
整体感知,梳理脉络;
审清题意,划准区间;
上下联系,推敲语言。
01
第一步“整体感知,梳理脉络”是整体阅读文章的过程。
这一过程要解决两个问题,一是通过整体感知从内容角度迅速把握全文大意和文章主旨,二是从形式角度判断文章所属结构,划清结构层次。这个环节要注意阅读方法,要求能在6分钟内阅读两遍文章。第一遍要在1分钟内完成,重点阅读文章的标题、第一段和最后一段,其余段落主要阅读每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,了解其大意,初步把握文章主旨,并基本确定文章的结构,是“总-分”、“分-总”、“总-分-总”、“分-分”中的哪一种。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要求,考生应该具备500字/分钟的阅读速度,也学过浏览、略读、精读的方法,1分钟阅读1500字左右的文章是完全可能的。这一阅读过程一定会遇到“障碍”,不要停留,更不要回头看,要直接跳过去,用猜读联想去连接,用后文获取到的信息去建立联系(即使错了也没关系,还有第二次阅读);接着用不到5分钟精读第二遍,对第一遍阅读思考的结果进行校正、完善,形成对文章结构和中心内容的完整理解。这是下面两个步骤的前提和基础。
02
第二步“审清题意,划准区间”是分析每道题目,寻找答案要点的过程。
这一过程也要解决两个问题,一是仔细分析题意,看要求回答的是什么,有哪些限制条件或隐性提示信息,涉及什么考点,属于哪类题型等;二是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,力求一次分清(有误差也很正常,下一环节还有补救机会)。在读题目的同时回忆刚才阅读的情况,划准答题所需涉及到的文章范围。特别要注意不能急于求成,看到题目提笔就做,而缺少仔细分析与推敲,导致答题片面、甚至错误。遇到选择题,分析题干确定区间即可,选项直接跳过(预防干扰)。整个读题析题过程不超过1分钟!
03
第三步“上下联系,推敲语言”是答题过程,这一过程更具体,对答案要予以确认。
“上下联系”说的是第三次读文章,当然目的性更明确了,也可以形成对第一、二次阅读的有效纠偏。要按照“词不离句,句不离段,段不离篇”的原则,看一看词与词之间、上句与下句之间,前段与后段之间还有什么联系,寻找有提示性的信息,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定答案要点。“推敲语言”就是将确定的答案要点用准确、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,力求正确、完整,即使没有概括的要求,也要追求言简意赅。以上“读文—析题—答题”“三步”各有侧重,是一个连贯的阅读答题的整体过程,聚焦于问题的解决,前一步为下一步打基础、做铺垫,每个环节完成的质量都影响到下一步环节完成的质量,尤以第一步阅读步骤最为重要。
以2022年中考现代文第一篇《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》为例来说明。
第一步“读文”:整体感知,梳理脉络。
用1分钟读完全文,主要看重点段落和其余每段第一句。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轮廓:
①“劳动”的由来。
②一些青少年对劳动的意义重视不足,甚至认识偏颇。
③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。
④劳动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。
⑤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。
⑥还有必要重新认识学校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。
⑦学校中的劳动教育还具有长效功能。
⑧劳动创造幸福,尊重劳动,热爱劳动理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劳动宣言。
再用5分钟时间进行第二次阅读(包括重点部分反复读),对此加以完善和确认,并明确其中心和结构。经过梳理,确认文章结构属于“总—分—总”结构,其结构示意图如下:
中心论点在前一个“总”的部分: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教育显得十分必要。第④⑤段提出分论点一“重新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”;第⑥⑦段提出分论点二“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”。后一个“总”是揭示写作意图,号召广大青少年从现在做起,都能尊重劳动,热爱劳动,创造幸福人生。
第二步“析题”:审清题意,划准区间。第11题题干提示答题区间在第⑤段,考点是关联词语,题型选择题,回答时要注意语境(上下文)。第12题是图示题,采用的方法是根据已知求未知,已知条件有“列举青少年轻视劳动的现象”对应第②段,“提出观点”对应第③段,“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功能”对应第⑥⑦段,还有图示标识“——”表示向后延展(指向下文),“中括号”表示前后文的“总分关系”,据此推断答题区间:(1)在第③段,(2)在第④⑤两段,(3)在第⑥段,(4)在第⑦段。第13题是顺序题型中的调序题,先要看他们在全文的定位,再看它们与相邻两段第③段和第⑥段的关系,最后再看它们两者自身的关系。这需要梳理全文结构,明确段间关系,概括段落大意等。2022年中考现代文(一)题目:
第三步“答题”:上下联系,推敲语言。
这是需要具体写答案的过程。答题之前,再阅读相关段落(语句)及其上下段落(语句),联系具体语境整体思考。答案表述时,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表述要概括,对顺序题表述按照概括段意,分析这两段之间的关系,再分析与这两段相邻段落之间的关系,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回答。
比如第11题,需要选择适配项。先看语境,最后一句说的是“没有劳动”的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后果,这是相对于前一句“事实”(还列举了三个实例)而言的,这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本段观点“劳动更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车轮”的,所以空处应该填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;其次要看四个选项哪个满足这个条件,
A、C项符合,B项(表示转折关系)、D项(表示因果关系)不符合;最后再进一步鉴别,A项是让步假设(假设和结果不一致),C项是一致假设(假设和结果一致),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C项。
当然,还可以用代入法将“如果”放到文章中“验算”,看看意思符不符合,这样就更可以确认了。“三步”阅读法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,就是可以进行思路“回溯”,发现存在的问题。由于这种阅读方法是由大到小逐层聚焦到题目解答的,所以可以从答案倒推阅读思考过程。正是因为有此特点,答题者就可以藉此自我反思,有效“追责”,寻找到答题存在的问题,可能是阅读方法问题,也可能是知识储备问题,更可能是能力问题等等。
一般而言,多数问题就出在“源头”——阅读方法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三步”阅读法是一种真正高效的科学阅读方法,可以有效解决你的根本问题,值得你拥有。
(图文来自网络,侵权删)
